18564280928
浅孔爆破的炮孔直径一般不超过50mm,炮孔深度不超过Sm。一般应用于露天岩土开挖、二次破碎大块、伞檐处理、根底处理、出入沟开挖、道路和边坡修整。
浅孔爆破的炮孔位置、方向和深度都直接影响爆破效果。根据用途,炮孔可分为水平孔、垂直孔、倾斜孔。
一般二次破碎大块、根底处理、道路和边坡修整可以采用倾斜孔,岩土开挖、二次破碎大块、伞檐处理、根底处理、出入沟开挖可以采用垂直孔(见图7―21,H为台阶高度),二次破碎大块、道路和边坡修整也可以采用水平孔。
图7-21 垂直炮孔类型
(a)处理伞檐;(b)岩土开挖;(c)堑沟施工
(1)最小抵抗线。确定最小抵抗线(指第一排炮孔)时,要注意绝对不能大于台阶高度H,否则有可能出现冲天炮,这样不但爆破效果不好,甚至可能使岩石飞散、爆破量减少、炸药消耗量增多。一般来说,岩石较硬、台阶较低时,抵抗线应该选取小值,通常取最小抵抗线为台阶高度H的0.6 -0.8倍。
(2)炮孔深度。浅孔爆破时,一般炮孔的深度L不像深孔爆破要求的那样严格,但炮孔深度通常是由岩石软硬程度和台阶高度(H)来确定的。
坚硬岩石:1= (1.1 -1.5)H
次坚硬岩石:L=H
松软岩石:L= (0.8 -0. 95)H
当炮孔的底部有一层软的岩石夹层时:L=(0.7~0.9)H,松软岩石取0.7,坚硬岩石取0.9。
在台阶式的梯段地形爆破时,一般应使梯段高度大一些,因此炮孔就要深一些,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爆破效果。但台阶地形炮孔深度以不超过3. 5m为宜,水平地面以不超过2.Sm为宜。因为孔深之后,凿岩效率下降,而且炮孔直径有限,药装不下,爆后残留炮根太长,等于白打。
(3)孔距。炮孔之间的距离称为孔距(a)。一般与起爆方法有关,通常与最小抵抗线W的关系是:火花起爆时,a= (1.4 -2.O)W;电力起爆时,a=(0.8 -2.3)W。
微差起爆在浅孔爆破中也可以使用。如采用这种方法,孔距还可以增大,最大可达到最小抵抗线的1.8 -2.0倍。
(4)排距。当采用多排孔爆破时,两排之间的距离称为排距(b),一般来说,炮孔应按梅花形交错排列,以求碎块均匀。通常,排距与最小抵抗线的关系是:
第一排6=W
第二排起6= (0.8 -1.2)W
排距与孔距之间的关系是:排距6约等于孔距的0. 86倍。
炮孔之间的距离(孔距与排距)过大,会留根底;间距过小,岩石破碎且飞得很远,不能充分发挥作用,特别是火花起爆时这种情况遇到得较多。孔距过小时,还会因一个炮孔爆破后将邻近的药包震坏或扒掉,失去爆破效果,或药包未坏但实际抵抗线大为减少,给安全带来不利。当岩石松软、临面多而且较陡时,间距应大些;和上述情况相反时,间距宜小一些。
(5)单位岩石炸药消耗量。爆破1m3原岩石所需的药量,称为单位岩石炸药消耗量(q)。该值确定的正确与否,将直接影响爆破岩石块度的大小,凿岩和装岩工作量,炮孔利用率、整齐性与稳定性,爆破效果以及经济指标等。
(6)实际装药量。每个炮孔的实际装药量,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:一种是根据炮孔装药长度计算实际装药量,适用于采用药卷型炸药的情况;另一种是根据炮孔容积计算实际装药量,适用于采用散装炸药的情况。
1)坚石:装药长度为孔深的1/2 - 2/3;
2)次岩石:装药长度为孔深的1/3 -1/2;
3)软石:装药长度为孔深的1/3或稍多。
在特殊情况下,如在爆破作业场内有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建筑物时,为避免损坏设备及破坏建筑物,也可少装药,但也不能少于炮孔深度的1/4。
装药前应详细检查炮孔的深度、方向、潮湿情况,同时准备好炸药、起爆器材、填塞材料等。垂直向下的炮孔可装散炸药,也可用袋装炸药(药卷);对于水平或向上的炮孔,需装袋装炸药:散炸药应分批装入,用炮棍轻轻捣紧,待装完全部装药量的80% - 85%以后,即装入起爆药卷,然后再装入剩余的部分。
与上述方法不同,可以将起爆药卷倒置于炮孔底部,使聚能穴向上(朝炮口方向),这样更充分地利用了聚能效应,使炸药爆轰更完全,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爆破效果。炸药装完后,立即进行堵塞。较好的堵塞材料为黏土和加砂混合物,除此以外,干砂土、小石屑、水泥纸袋均可。堵塞得好坏对爆破效果影响很大,堵塞紧密,爆炸时气体沿炮孔扩散少,因而爆破效果好;堵塞不好,爆炸时有些气体沿炮孔扩散了,没有起到破坏作用,因而降低了爆破效果。堵塞时,最初装入的堵塞物(最好在炸药与堵塞物之间用废水泥纸袋隔开)不可用力挤压,以后装入的用炮棍轻轻捣紧,到炮口附近的填塞物则需用力地捣紧。在堵塞过程中,要注意保护导火索或电线。
上述工作完成后,要全面检查一遍,各项工作妥善无误后即可发出爆破信号,进行起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