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64280928
1.基本情况
1)基本数据
喇12井是1口多级分注井,1986年投产,1990年专注后,进行分层注水。全井射开砂岩油层厚度36. 4m,有效厚度24. 3m,射开油层主要为中低渗透层。油层套管D139. 7mm×1950. 00m,人工井底1932. 54m。
目前分3层注水,全井配注210m3,注水压力13. 2MPa,日注水190m3。
井下管柱结构:丝堵+ D73mm筛管+底球+油管D73mm+封Ⅰ+油管D73mm+偏Ⅰ+油管D73mm+封Ⅱ+油管D73mm+偏Ⅱ+油管D73mm+封Ⅲ+油管D73mm+偏Ⅲ+油管D73mm+封Ⅳ+油管D73mm。偏心配水器:665 -2型;封隔器:Y341-114H型可洗式封隔器。
2)作业目的
(1)分析该井作业返工的原因。
(2)提出解决这些隐患的方案及应采取的措施,并实施。
(3)恢复该井分层注水。
2.事故原因分析
重点就分注管柱上屡屡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。
(1)在油管内发生的投捞和测试工具的阻卡事故。
这些工具都是用软钢丝将各种工具输送到井下和起出地面的。由于管柱内通径的局限,下井工具与管柱内壁的间隙很小,常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卡阻。
①管柱壁面形成的结垢、腐蚀锈片及附着脏物造成卡阻。
油管结垢下井前没有清理干净,严重者造成投捞工具遇阻下不去;轻者即便投捞工具下去,但刮蹭松动的垢片及脏物会下沉、堆积在投捞工具的上方,形成卡阻。经核实该井就属此类。
②下井油管、短节(如内加厚)、工具等内通径过小造成卡阻。
③井筒内锈垢、砂子、岩块、蜡块等脏物,在管柱下井过程中,进入管柱内部造成卡阻。
下管柱过程中,由于封隔器、配水器等大直径工具的活塞效应,井筒内的液体以较快的流速进入油管,使得井筒的脏物被携带至管柱内。
④因下井油管弯曲,造成投捞工具卡阻。
⑤下井油管因涂抹螺纹密封脂方法不当或过多,上扣时将密封脂带入油管内壁,遇水及脏物变硬,极易卡阻投捞工具。
(2)管柱漏失。
分注管柱的密封至关重要,施工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。
①下井油管的漏失:螺纹检查不到位、没有涂抹螺纹密封脂,或上扣扭矩小;本体有裂缝。
②工具漏失:封隔器、配水器(必须装堵塞器)、球座,下井前必须有试压合格证。
③管柱下井过程中,井液中垢、砂等脏物垫起球座内的阀球。
④井口油管挂处的密封圈漏失。
(3)地层出砂,砂埋封隔器,卡管柱。
①中途停注,井口单流阀失效,造成地层回吐出砂。
②放压过快,引起地层出砂。
(4)分注管柱下井数据差错,没有按设计要求卡准地层。
(5)管柱下井过程中,封隔器中途坐封。
3.处理措施
(1)详细检查下井油管的结垢、腐蚀情况,发现后及时更换,并逐根过相应的油管规,检查所有下井短节、配件、工具的通径。
(2)为避免井筒脏物进入管柱内,在管柱底部加装筛管过滤。
(3)正确使用油管螺纹密封脂。
(4)认真检查油管螺纹、本体的完好情况,保证上扣扭矩。
(5)下井工具必须进井试压合格;油管挂密封圈及时更换,并顶好井口顶丝。
(6)井口单流阀定期检查,有问题立即更换;作业前放压按规定进行,严防猛放造成地层出砂。
(7)对井下管柱要细心丈量,精心组配,反复校对。
(8)按要求控制下钻速度。
该井完井后,达到分注要求,顺利投注。
4.案例提示
(1)严格按施工设计施工,重点工序必须认真监督。
①对每一件下井工具必须三证齐全,现场质检合格。
②不合格的油管、工具、附件不能下井。
③正确涂密封脂,要求涂外螺纹,不能有密封脂入井。
④封隔器坐封合格,杜绝由此造成油管弯曲。
⑤注水前,试压合格、试注合格。
(2)注入水质应达标,并提请生产单位定期洗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