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64280928
1.基本情况
1)油井基本数据
油层套管程序:D139. 7mm×1765. 0m,射孔井段:1690. 45~1731. 0m,人工井底1754. 5m。
2)原井管、杆柱情况
原井泵挂:管式泵D32mm×1660m+油管D73mm×172根×1651m。
原井杆柱:柱塞D32mm+拉杆D16mm×1根+D16mm扶×65根×500m+ D16mm×50根×380. 23m+ D19mm×68根×516. 82m+ D22mm短节×2个×2.00m+ D28mm光杆,在泵上500m内抽油杆柱上安装了对卡式扶正器共55个。
3)修前油井生产情况
正常生产时,日产液/油:4. 2t/2. 0t,油压1.3MPa,套压0MPa。250型采油树。
4)检泵目的、修前原因分析及诊断
该井为一口抽油机井,某日突然不出液,抽憋不起油压,示功图、动液面测试,综合分析认为断脱因素较大。有以下两种状况:
(1)抽油杆断脱。
(2)油管断脱(图1-6)。如果按常规施工,先起抽油杆,再起油管,之后打捞,那么极有可能在起抽油杆柱时刮掉抽油杆扶正器,并掉在井筒内鱼顶和油套环型空间之处,将卡埋落鱼,使事故复杂化。
图1-6 油管柱断脱示意图
2.监督要点
鉴于以上分析,从简化作业难度、缩短施工周期、节约修井成本出发,特确定本次作业监督重点:
(1)摘毛辫子后,严禁将光杆扔入井内,以杜绝在管柱落井的情况下,光杆及下部抽油杆柱落入井筒(套管)隐患。
(2)首先进行抽油杆柱探(碰)泵,确认油管柱是否断脱,下探深度不要超出一根抽油杆的长度。
(3)如果确认油管断脱,则抽油杆与油管同起,预防抽油杆扶正器刮掉,检查井筒(套管)。并且在起出全部抽油杆后,检查扶正器个数,确定有无落井。
(4)根据落鱼情况选择适当的打捞工具。
(5)认真查找断脱原因,采取相应措施。
(6)下井的抽油杆扶正器数量在完井资料上反映准确。
3.过程监督
(1)技术交底:作业监督进行技术交底,强调监督重点,避免操作工人盲目施工。
(2)试探泵底:用原井光杆试探泵底,未探到底;拆胶皮闸门起光杆;下入D22mm抽油杆2根(探深=原光杆放入长度+单根抽油杆长度),未探到底。
结论:此时判断油管断脱。应监督施工队管、杆同起,直到起完断脱点上部油管。
(3)起杆、管:利用管、杆同起技术,起出全部抽油杆柱及柱塞(清点扶正器55个),同时起出D73 mm油管65根,其下部油管脱,第65根油管公扣前4扣磨损严重,鱼顶为D73mm油管接箍(鱼顶干净、清楚),深度约748. 50m。注意防止环空落物。
(4)选择打捞工具:鉴于油管脱扣后,有750m落差,整筒抽油泵直径较小,有顿变形卡钻的隐患,故采用可退捞矛+开式下击器打捞管柱。
(5)下打捞管柱:下D73 mm可退捞矛1个+D73mm油管1根+开式下击器1个+D73mm油管77根,当下到第78根油管方入6. 9m时遇阻,深度为747. 30m。右旋管柱加钻压,缓慢上提,指重表示数变化为67kN→60kN→178kN→158kN,说明抓住落鱼。
注意监督:下钻油管、工具螺纹、扭矩检查,控制所加钻压,把握右旋使工具进入打捞状态的时机,上提负荷变化,采用活动解卡方式等。
(6)起打捞管柱捞获D32mm抽油泵1台,D73mm筛管1根,D73 mm丝堵1个。油管弯曲32根,其他正常。
注意监督:卸扣背钳要打好,防止管柱左悬将工具退开。
油管断脱原因:一是原井油管螺纹未查好就下井。二是原井油管下井时因井架偏斜等因素液压钳上偏扣所致。
(7)按设计按标准下完井管柱,完井。
(8)采取措施:
①下完井管柱前,监督施工单位是否逐根详细检查油管螺纹(外螺纹、内螺纹)的完好状况,有损伤立即更换。
②下钻前监督井架校正情况。
③杜绝在单根油管提起后,在上部随游动滑车晃动的情况下用液压钳上扣。
④严禁上扣偏扣,尤其不能将上偏扣的油管下入井内。
4.案例提示
(1)检泵井必须进行施工前的原因分析、判断。
熟悉地质方案、工程方案,通过对油井修前的生产数据、示功图、动液面等资料等进行分析,初步判断检泵原因。提出技术方案及监督要点,与施工方交底。
(2)杜绝摘毛辫子时,将光杆扔入管柱内。
(3)对断脱检泵井(杆柱上装有扶正器或其他器具)采取了探泵和杆管同起措施。
(4)起出的管、杆、器具数据必须与原始数据核对无误,下井的管、杆、器具数据必须在存档资料中反映准确、清楚。
(5)在起下作业中,要监督井架校正、正确上扣及正确涂丝扣油。
(作者稿费要求:需要高清无水印文章的读者3元每篇,请联系客服,谢谢!在线客服:)